首页 >> SORSA画院 >>画师天地 >>活动预告 >> 【展览预告】坐拥东海鹏正举 | 上海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
详细内容

【展览预告】坐拥东海鹏正举 | 上海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

【展览预告】坐拥东海鹏正举 | 上海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

1045191698.jpg

展览主题:上海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

开幕时间:2015年12月27日 14:00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28日-2016年1月27日(9:00-17:00,周一休展)

展览地点:海上艺术馆(上海市巨鹿路681号,近陕西南路)

主办单位: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上海市侨界油画家联谊会、上海八号桥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继2015年11月“故宫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在海上艺术馆圆满结束后,陈燮君、陈颖父女再次联手在海上艺术馆举办以“上海意象”为主题的跨年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市侨界油画家联谊会、上海八号桥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展览从“上海意象”系列里精挑细选出70幅作品,原系列创作数量高达167幅。作品题材涵盖上海历史、人文、建筑、工业、商业等,作品包括十个版块,分别从不同视角突出上海“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并驾齐驱,所取的每一处景都经过深思熟虑,画面构图明快,格调高雅,张力极强,充分体现了都市文明高度发展的轨迹,色彩丰富多样,赏心悦目。


坐拥东海鹏正举——“上海意象”画笔录

文/陈燮君、陈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追求卓越纳百川,坐拥东海鹏正举。上海,这个正在腾飞的大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六千年的文明屐痕,乘风正举,世人瞩目。用画笔记录“上海意象”,已成为我们一个文化艺术的夙愿。


       “向东是大海”,上一世纪40年代,我们的前辈坐着江海轮从宁波来到了上海,我们就从当时的“新上海人”渐渐变成了“老上海人”。我们家在黄浦江畔的圆明园路居住了50多年,父女两代人都是从四五岁起就拿着小画板和小凳子,在黄浦江和苏州河边画起了海关钟楼、黄浦公园、天文台和邮电大楼,身影依偎着江河,久久没有远去。用画笔解读“坐拥东海鹏正举”的上海意象,是我们共同从少年时就做起的梦,这个梦一做就是几十年。乙未冬日,在上海海上艺术馆举办的“上海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从十个板块反映了具体的切入和解读。


1045191699.jpg

陈燮君、陈颖-上海的早晨-布上油画-65×90cm-2015


1045191700.jpg

陈燮君-浦江的见证-布上油画-120×150cm-2015


       一是“外滩俯瞰”。一般认为,“外滩”之名源于1845年,这一年11月,英国领事与上海道台拟定并公布了《土地章程》,在上海县城外北面划定了第一块租界。该租界沿黄浦江西岸滩地呈带状铺开,这便是最早的“外滩”。《上海百年城建史话》中说到:“人们站在高处眺望外滩,江上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幢幢高楼大厦,神态挺拔隽秀,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风貌。有人把外滩比喻成由五线谱谱写的美妙乐章,五线谱的第一条线是具有强烈西方建筑风味的建筑线;第二条线是呈圆弧形的平整清洁、车水马龙的马路线;第三条线是郁郁葱葱、充满活力的园林绿化线;第四条线是沿着浦西曲折有致的江堤线;第五条线是浦东陆家嘴地区的高层建筑轮廓线……”(许福贵、许岚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3页)《上海的早晨》《海纳百川》《江河协奏》《上海外滩》《历史文化名城》《浦江的见证》《水系城市》《工业文明城市》《和高楼一起成长》《试用金色画外滩》等作品,力求在流畅中求敦实,在沉稳中见郁勃,在质朴中见铅华绰约,在简约中觅飞动神韵,从“外滩俯瞰”的艺术视角,展示外滩历经沧桑、整合东西、敞开襟怀、与时俱进。


1045191701.jpg

陈燮君-海纳百川-布上油画-60×80cm-2013


1045191702.jpg

陈燮君 陈颖-苏州河絮语-纸上油画-65×90cm-2014


       二是“江河诉说”。画上海,不能不画上海城市之“水”,尤其是不能不画黄浦江和苏州河。有许多学者记录着上海这座“水系城市”:除了涉洋、通海、走江、流河,水系丰富,湖泊棋布,水多、船多、桥多、码头多,上海的整体形态及其特征与丰沛的水系水量、密布的河流湖泊和冲积平原的低洼高程等自然条件之间具有表里或因果的逻辑关联。河流湖泊和低洼高程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水乡聚落发育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痕迹处处皆是,如松江府青浦县原辖属乡村聚落共794个,大多以浜、泾、桥、港、湾、圩、浦、溇、荡、湖、泖、泽、堰、塘等与水有关的名词命名,反映了水网纵横交错的生态条件和环境特点,以及民众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活动屐痕。《玉楼金阙》《水中的天光云影》《魂牵梦萦》《浦江的色彩》《江边》《亲水》《江河交汇》《写满河床的诗卷》《崇尚典雅》《苏州河畔的浪漫》《坐凭岸栏看过船》《千百次走过》《好水知时节》《楼映斜阳天接水》《向往》《迎来晨曦》《苏州河絮语》和《繁忙的苏州河》等作品,满怀对黄浦江、苏州河的感恩之情、敬畏之心,力求以心相通,以诗入画,以意相会,以水相揉,把“玉楼金阙”画入作品,把“天光云影”邀来作伴,以“魂牵梦萦”形容相互维系,以“写满河床的诗卷”演绎浪漫,以“崇尚典雅”坦陈追求,以“坐凭岸栏看过船”抒发亲昵,以“好水知时节”表达江河对城市的知情,以“楼映斜阳天接水”诠释城市亲水、水连城市的和谐……


1045191703.jpg

陈燮君-故居-布上油画-60×80cm-2013


1045191704.jpg

陈燮君-五十多个春秋的思念-布上油画-60×80cm-2014


       三是“放飞梦想”。上海,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城市;北京东路圆明园路一带,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父女从婴儿呱呱落地离开出生的医院后第一居住地就是圆明园路上的一幢被挂“安培洋行”旧址的老大楼。我们家在这里一住就超过50个春秋。我们住的老大楼的上楼公共空间很大,左右有双通道,是儿时做游戏的极佳空间。底楼门厅很宽敞,到了盛夏的夜晚,总会飞起我们大楼小乐队的动听的旋律。我们的许多绘画创作作品和著述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不少乐器都是在这里学会的。我们住在四楼,一至三楼是外贸广告公司,与许多设计师和画家后来都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圆明园路、虎丘路上的人文荟萃之地。“圆明园路上,那些历史和风韵丝毫不逊于黄浦江岸却不为人知的建筑更是一字排开,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哈密大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可以说,这里的建筑更接近于外滩本来的面目,它们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上海商贸的中心地带,也是当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与载体。”“以现在的外滩美术馆为例。这幢原名亚洲文会大楼的建筑,并不算太庞大,坐落于曾称为博物院路的虎丘路上。……1874年,在租界政府的支持下,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募集社会资金,在上圆明园路(今虎丘路)20号建成永久性会址, 内设图书馆、博物院和演讲厅。其中,博物院也称‘上海博物院’,虎丘路因此而被称为‘博物院路’。这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曾是远东地区中国标本和文物收藏最丰富、影响最大、功能最全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可以说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这里一直是上海乃至远东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我们从小在这里发现着一个个文化故事,为之惊喜不已;从小在这里写生,熟悉这里的角角落落、外滩风情;夜晚,驻足于圆明园路、滇池路、虎丘路的老大楼前,从一个个透着光亮的窗户中揣摩着生活的人文状态和连接旧时的生活轨迹、艺术脉络。《五十多个春秋的思念》《在这幢楼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故居》《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年轮识人留旧影》《逸飞旧居》《启蒙时光》《通向江边》《楼里飞童谣》《春风无限儿时意》《飘然诗起》《温馨》《儿时记忆》和《问候肃穆》等作品,试图以儿时的记忆、历史的回眸、对旧影的眷恋、对友情的珍爱,收藏“儿时风情”,积淀“少年文化”,放飞半个世纪的思念,让未来的生活不断飞出“童谣”。


1045191705.jpg

陈燮君-翩若惊鸿——太原别墅-纸上油画-42×60cm-2015


1045191706.jpg

陈燮君-浦江边上的音符-布上油画-90x65-2014


       四是“宜居之城”。上海在城市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工商业渐渐崛起,人口聚集,五方杂处,中西融汇,经济、社会、商旅、居住、交通、文化、新闻出版、教育、医疗、宾馆饭店、花园别墅、体育、时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发展演化,伴随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变化,“宜居之城”日趋共认。《浦江边上的音符》《江南佳丽地》《归家》《地久天长》《清丽》《云想衣裳花想容》《织为云外秋雁行》《天机云锦用在我》《上海步高里》《石库门的回声》《河滨印象》《天地之和》《风鹏正举》《年年红绿花木深》《往事》《邀约四方客》《醇厚见深沉》《粉妆玉砌》《翩若惊鸿——太原别墅》《婉若游龙——丁香花园》《城市的绿肺》《老街》《沪郊水乡》《农家小诗》《春风托举江南色》和《宁静无价》等作品,努力反映“宜居之城”,用油画语言凝炼、抒情地再现宜居风情、人文气息、“都市中的村庄”、东西文化的互融、江河飘来的时尚、宜居之城的表情……


1045191707.jpg

陈燮君-岁月是一种状态-布上油画-90×65cm-2014


1045191708.jpg

陈燮君-上海气象-布上油画-40×40cm-2014


       五是“门窗神奇”。上海城市建筑的“门窗”总是体现着建筑风貌,反映着城市风光,直射着人文情趣,透露出沪上神奇。外滩的各式建筑门窗映衬着古典、新古典、文艺复兴、折衷主义、中西糅合等互异的建筑风格。圆明园路、滇池路、江西路、宁波路、天津路一带是我们千百次走过的地方,路边建筑的门窗是常看常新的“心灵之窗”。上海弄堂连接大马路之门和弄中百家之门窗也演绎着生动的故事。当然,有些老建筑的门窗需要慢慢细品,这里有“需要发现的华丽”,如旧市立图书馆有25米高的城门般的外形,大门显得格外炜烨焕烂、遒丽苍健;建筑内的镂空格子窗前,设计得刚好透出阳光照射的角度。设计者是董大酉,中国第一代优秀建筑设计师,中西融合,“外中内西”,巧妙地把中国传统意境与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结合起来,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特有的建筑文化的屐痕。《梦从这里飞出》《建筑的辉煌》《岁月是一种状态》《追寻已远》《年华的超然》《在磊落中求天地》《留得旧弄寻昔音》《聆听海关钟声》《东海可揽北斗斟》《建筑符号聚江边》《潇洒蕴藉》《散逸中见精神》《变雄健为清刚》《雍和祥瑞》《回眸》《心雨》《几度夕阳红》《上海气象》《不应抹去的屐痕》《行个注目礼》《丰年处处人家好》《城市的心灵之窗》《辗不碎的月光》《诗成有共赋》和《让节奏表达美学》等作品,体现了岁月的辛劳、年华的留驻、社会的变迁、人文的积淀、建筑的言语和生活的智慧。


1045191709.jpg

陈燮君-听声不见影-布上油画-80×60cm-2014


1045191710.jpg

陈燮君 陈颖-暖洋洋的小弄-布上油画-50×50cm-2015


       六是“空间周旋”。上海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视“空间周旋”,既有经济、文化、社会空间的布局,又有历史空间的延伸;既有横向空间的营造,又有纵向空间和多向空间的舒展;既有城市空间的塑造,又有人文空间的运筹。一是历史空间的延伸。上海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文明的演进中,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和元代水闸遗址等;在近现代文明的推进中,留下了民族工业文化遗存、革命文化遗存、名人故居、优秀近现代建筑和老房子,上海的空间周旋是和历史空间的延伸紧密相连的。历史空间的延伸和悠长的历史回声大大丰富了上海城市的“空间周旋”。二是纵向空间和多向空间的舒展。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多向空间的组合能有效避免城市空间布局的“同构化”、“平面化”和“碎片化”。上海“水系城市”和“工业文明城市”的特征使城市的“空间周旋”兼具横向、纵向和多向;而这种横向、纵向、多向兼具的“空间周旋”睿智,又促进了上海城市许多特色区块和舒适的居住群点的形成,迎来了圆明园路的悠然宁静、太原路的清闲安逸、思南路的疏朗凝气、徐汇滨江的清静优雅……三是人文空间的运筹。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是生命体,人文空间保持了城市空间的弹性和张力,使人们生活在城市空间中能感受城市的天际、岁月的记忆、音乐的愉悦、生活的节奏、人情的温度、“四季的变化”、难舍的“乡愁”和真善美的文化力量。《相思迂回中》《性格在这里养成》《暖洋洋的小弄》《青春作伴》《轩昂中的典华》《疏淡清新》《斑斓》《风月记取种花人》《宽大广博》《朗然清圆》《温淳》《小楼逸兴壮思飞》《大象若隐》《旧房新象》《熟悉的人文》《听声不见影》《大小弄堂的连接》《周旋》《拐角的注视》《抖落岁月的尘埃》《不离不弃》和《屋墙无语立斜阳》等作品,帮助我们识读历史空间中的“历史回声”、横向纵向多向空间中的“空间柔性”、人文空间中的百姓的诉求、美学的召唤、宁静的回归、精气神的弥漫。


1045191711.jpg

陈燮君-不知琴声出谁家-布上油画-40×40cm-2014


1045191712.jpg

陈燮君-不离不弃-布上油画-80×60cm-2013


       七是“文化符号”。上海的史迹会转化成“文化符号”,建筑也会积淀成“文化符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悄然形成了“文化符号”,挥之不去的都市文化图景往往会在未来的岁月中以“文化符号”加以凸显。在“文化符号”中有城市文化要素、中华元典精神、各个时代的“文明思维”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相互融合。上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外侨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给上海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迹,当然,总体而言,这只是文化现象,有时夹杂着“文化乱象”,但是慢慢也呈现出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中西融汇的“文化符号”。《剪裁妙处非刀尺》《飘然诗不群》《女娲炼石补天处》《兴酣落笔摇五岳》《有声有色》《秀润中的浑劲》《城风吹拂谈笑间》《宛如轻风动流波》《谁家玉笛暗飞声》《鸟鸣路更幽》《让历史评说》《不知琴声出谁家》《晨曲》和《梦中乡语》等作品,尝试着表达上海城市文化的恢宏气度、文化图景的多元情结、文化积累的日益深厚、“文化符号”的不断显现。


1045191714.jpg

陈颖-远方的小白楼-布上油画-65x90-2013


1045191715.jpg

陈颖-欧风兼融-布上油画-65×90cm-2014


       八是“城市色彩”。上海美,还在于城市色彩美。蓝天,白云,城市绿地,江河水系波光粼粼,历史文化名城的悠悠文脉呈古色,城市现代转型时的色彩留驻甚斑斓,城市特色区域的固有色彩显个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人文色彩增添“城市色彩的饱和度”……上海的早晨,城市的天际线上露出微微晨曦,东方开始有了金灿灿的染色,把偌大的城市染成一片金色。傍晚,天色渐暗,华灯初放,上海这个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各类建筑色彩和人文色彩更和谐地统一在“城市色彩大调子”中。此时,想起王安忆在《长恨歌》的开头的语句:“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上海的弄堂”融入到“背景色”,华灯渐亮,其色晶莹璀璨,加上高低错落的高楼大厦的奇异色彩的融入,整个上海的城市色彩显得既豪放又深婉,既夺目又静谧,天穹还请来了月亮和繁星,上海出现了另一种美丽。遇上节庆之夜,城市更显喜庆之色。《欧风兼融》《城市中的花园》《远方的小白楼》《阳桐阴梓》《疑是沪上红河谷》《骨立挺峻》《神奇超迈》《淳雅中含激宕》《堂皇华赡》《深藏贤达》《弄中藏有一品红》《渴望》《思念》《散朗中的润泽》《穿越》《千门万户曈曈日》《漫卷诗书》《奇丽的顶色》《城色无尽》《横天连申城》和《行到路深处》等作品,邀城市之色,展申城之美;集四季之色,汇动态之美;聚年轮之色,绘历时之美;留“淡去之色”,驻传承之美。


1045191716.jpg

陈颖-知识的殿堂——上海图书馆-布上油画-65×90cm-2015


1045191717.jpg

陈颖-城市的文化支点——上海博物馆-布上油画-65×90cm-2015


       九是“标志建筑”。上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过“标志建筑”。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上海发展新时代,当然要以饱满的文化热情画好当代上海城市“标志建筑”。1996年10月峻工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都市的胸膛——人民广场,是城市的文化支点。从高处俯视,屋顶平面像一面巨大的汉代铜镜。从远处眺望,它的淡赭石色的外墙圆形屋顶加上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有耳的中国古代青铜鼎。基座正方,顶部浑圆出挑,寓意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墙面纹饰由青铜器兽纹演变而来,文化底蕴深厚。80米见方的方圆交融,尽显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脉传承的源远流长。上海博物馆新馆的一系列展览、文化活动和各项工作在国内外博物馆界赢得盛誉。上海图书馆新馆位于淮海中路1555号,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3000平方米,由一幢11层(58.8米高)和一幢24层(106.9米高)的塔式大楼组成,两幢大楼叠合在长条形的五层裙楼之上。上海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新馆分成东西两个功能区,东区为古籍、近代历史资料馆,西区为书库及中外图书阅览室。正门台阶下有知识广场。在淮海中路高安路口,另有一个“智慧广场”。建筑群周围有近万平方米绿化。它拥有23个阅览室,有阅览座位3000多个,藏书1300万册,其中近代中英文报刊、西方珍本、家谱、书信(尺牍)、碑帖收藏量在全国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另有大量科技文献资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遐迩闻名,现收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和信函、图片、题词、签名本等珍稀文献四万余件,以密集的人文信息展示旧事新闻、史实文献,视野广阔,文化含量甚高。上海大剧院位于黄陂北路200号,南临人民大道,东毗市政府大厦和上海城市规划馆。大剧院整个外观晶莹剔透,具有光感的钢塑玻璃幕墙颇有视觉个性,皇帝冕旒式白色屋顶位于建筑上端,左右两边高高翘起,形似“聚宝盆”,象征上海广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远眺大剧院建筑外形,仿佛是一个中国汉字“艺”字。大剧院占地面积为216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2803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8.37米,设计理念先进,空间布局合理,兼具中西文化视野,有高新科技支撑。整座剧院坐落于大片绿地之中,南西两侧设有八片人造瀑布、喷泉,入夜,华彩入空,大气磅礴。上海体育场又称八万人体育场,坐落在天钥桥路666号,占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上海体育场的外形像一朵巨型的白玉兰花朵。整座建筑以实体的玻璃幕墙与周围镂空的构架结构形成对比,外环圆形,内环椭圆形,屋顶为高低起伏波浪式马鞍形整体结构,上面覆以乳白色半透明受拉膜面,顶部形成50多个起伏状的小丘,面积为3.6万平方米,宛如一圈玉带祥云飘浮于绿茵之上。体育场的三大特色是马鞍形膜顶、宽阔草坪和空中包厢。体育场寻求大跨度、大空间、大视觉、大曲线、大块面、大色调和大气派。上海体育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足球赛的主赛场,赢得了圆满成功。《城市的文化支点——上海博物馆》《知识的殿堂——上海图书馆》《彩舟云淡星河起》《金色旋律向东流——上海大剧院》《登临送目——上海城市规划馆》《海上明月共潮生——上海体育场》《摇荡绿波》《天接云涛连晓雾——上海光源》《天文台的诉说》和《微能知著》等作品,努力反映上海“标志建筑”吸纳东西文明之精华,体现城市文化之创新,引领申城文明之升华,指向先进文化之未来。


1045191718.jpg

陈燮君-日出江花红胜火-布上油画-60×80cm-2014


1045191719.jpg

陈燮君-自信的海港-布上油画-60×80cm-2014


       十是“自贸英姿”。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2014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从“可复制、可推广”和“预留制度创新空间”的视角,主动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预留制度创新空间,处理好改革的阶段性与法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二是科学厘定条款内容,把握好中央事权内容与地方事权内容的立法侧重点;三是抓住简政放权这个关键,积极为培育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保障。条例在自主改革、法无禁止皆可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企业注册便利化、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五大金融创新、六大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一公平四保护”、进一步增强透明度等十个方面形成了“亮点”。我们用手中的画笔留下了“自贸区”的历史踪迹。《昨天·今天·明天》《自信的海港》《自贸的方阵》《日出江花红胜火》《却有一峰忽然长》《大海的节拍》和《势从天落银河倾》等作品,积极描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文化自觉、创新自信、奋力拓展、勇于担当以及正在形成的“坐拥东海鹏正举”的“自贸新气象”!


1045191720.jpg

艺术家 陈燮君


        19527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现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长,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视觉意象——陈燮君油画展”(2012年)和“上海的香格里拉——陈燮君崇明水墨写真展”(2002年),在西藏博物馆举办“西藏之旅——陈燮君、陈颖水墨写真作品展”(2002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一个博物馆人眼中的故宫——陈燮君油画展”(2015),在上海海上艺术馆举办“故宫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2015年)和“上海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2015.12——2016.1)。


1045191721.jpg

艺术家 陈颖


        1981 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2003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7年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学位。目前在纽约一家非盈利性机构任职财务预算师的同时,从事绘画创作及艺术教育,系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宁波同乡书画院画师;Oil Pastel Society, USA艺术会员,The Bronxville Women's ClubBronxville, NY, USA 艺术会员。近十多年来,先后在西藏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廊、上海徐汇艺术馆、上海大厦外滩百老汇艺术中心、Gertrude G. White GalleryYWCAUSA)、Greenwich CT, USA)、The Bronxville Women's ClubBronxville, NY, USA)、The Rye Art's Center Rye, NY, USA)举办个人画展。绘画作品多次入选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等展出,并获孟光奖。出版《青年美术家丛书——陈颖》(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旅美上海油画家》(中西书局出版)予以专门介绍。合作的《油画棒绘画技巧》及《油画棒绘画入门》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