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师学堂 >>萧斌如 >>著作 >> 萧斌如:《翰墨缘——文坛琐忆》
详细内容

萧斌如:《翰墨缘——文坛琐忆》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萧斌如,退休前任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研究工作。

 

      《翰墨缘——文坛琐忆》收录了她的回忆作品,包括《戈宝权》、《朱雯与罗洪》、《钱君匋》、《王元化》、《赵清阁》、《周而复》、《丁聪为我画肖像》等。记录了那些美好的瞬间,现在再回首,颇觉历史感,随着这些文化老人的渐渐逝去,这些宝贵资料显得珍贵。

 

003萧斌如.jpg

 

八十自序

萧斌如

 

        1996年上海图书馆新馆在淮海中路落成,其时我正面临退休之年,但因工作需要,继续留在原来岗位上发挥余热,达7年之久。直到2003年我年届古稀,终于可以回家歇歇养老了。但心中还有那么多难忘的人和事,使我耿耿于怀、欲罢不能。于是我抱着一种“退而不休”的精神,与往常一样地工作着,不同的是我已成为一个自由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若有人找我帮忙,我也心甘情愿助人。生活上我有一种诸事随缘的心态,任凭别人说三道四,我总忘不了那一份“缘分”。

 

        有一次,我从《新民晚报》上见漫画家郑辛遥一幅漫画中提到:“成功靠四人: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旁人找茬,个人奋斗。”细细回忆我的一生,在平凡的工作中都很幸运地遇到这四种人,令我终身受益。书缘、人缘造就了我平凡生活的丰富多彩。

 

        有人说,一个人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各人经历不同,但都要付诸辛勤劳动,所得的财富来之不易,所以我非常珍惜!

 

        2002年上海图书馆建馆50年之际,我的一本《与文化名人同行》有幸被馆里列入计划。我在书中撰写了夏衍、巴金、冰心、萧乾、施蛰存、赵家璧、顾廷龙、贾植芳、戈宝权、范泉、钱君匋、关山月、黄苗子、丁聪等10余人,讲述与他们交往中的故事。虽是薄薄一本,但由黄苗子题写书名,丁聪为我画了肖像,贾植芳和杜宣分别为本书写了序。贾先生在序文中说:“眼下这部新著应该是她积年累月收集、整理、鉴别与编辑的众多文献性和史料性的专著的副产品,也可以说是她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图书馆学者的治学的总结或纪念。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它们不仅具有文献史料价值,作为文史小品,也很值得阅读欣赏,并耐人寻味……。那就算我为萧斌如女士三十多年学术与友情交往的一个纪念吧。”

 

        杜宣老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工作没有什么平凡和高贵,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那就是高贵。”他还为我书写了一副对联:“一生求理达,半世为书忙。” 我知道这是两位前辈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尤其是许多人看了这本小书,都纷纷赞扬我的努力,半个世纪身在图书馆没有浪费时间,用自己一生勤奋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后来,我能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就是退休这几年。我的家从市区迁入郊区,这里环境幽静,房屋宽敞,我感到最称心如意的是有了独立的书房,使我能将历年来所藏的书,一一列在书柜里,其中不乏众多名家的签名本。更欣喜的是著名画家关山月为我的书房题名为“书缘斋”,而老作家杜宣则题名为“醉书斋”。回顾我与书相伴的一生,由书缘结下了人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正如两位前辈题写的斋名,如同人生坐标,一横一纵,涵盖了我一生的追求。“书缘”浓缩了人和书的缘分,以及由书为缘发生的人和人之间的故事,书与缘是我生命中最为自豪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学历不高,却并不轻视自己。我知道自己并不笨,无论在念小学、中学时,老师都夸我聪明,但不够努力,直到工作后,才后悔莫及。生活教育了我,工作有苦乐,只有尝过苦的滋味,才能知道乐的甜味。

 

        我的书房中挂着一幅老馆长顾廷龙先生以篆体题写的“勤能补拙”条幅。他对我说:“勤是指主观上不懈努力,凡事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去做,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弥补不足之处。”顾老这件墨宝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其实,人们有所不知,在我事业最艰难的时刻,是顾老拯救了我。上世纪70年代,我负责编辑《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一书。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编辑大型综合性丛书目录,况且这类丛书的目录,过去无人涉及,我又缺乏经验,也颇感棘手。刚起步,就遇到种种压力,甚至来自上级领导的严厉指责。这气势有望你立即下马,让“熟悉”业务的得力干将来干。当时我面对这种汹汹来势,不仅没被吓倒,相反鼓起勇气,大胆地列举一些丛书,并一一道出其中丛书子目难以归类等问题,而他们听后也无言回答。这天,顾老一直静静地坐着,没说一句话,也使在座的人们感到纳闷。这次会议也就不了了之。事后,顾老鼓励我说:“图书馆就是要编制书目,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哪怕最终是一本账册也好,至少可以为读者、研究者提供检索方便。同时通过编目,对你在业务上肯定大有收益,希望你努力,有困难我会帮助解决的。”顾老的谆谆教诲,使我热泪盈眶。我瞬间感悟到那天他为什么没有在会上发言,这就是表明他的态度。

 

        当《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编成后,顾老又亲自致函上级领导,并为出版奔走呼吁,还鼓励我多作媒体宣传,一再嘱咐介绍文章要写得简要些,语气要谦虚些,以扩大影响。后来我在《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文章,都是经顾老审阅修改过的。从此,在顾老指导下,我陆续撰写了一些介绍丛书的文章,如《毛泽东与<国民运动丛书>》、《恽代英与<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王任叔与<公论丛书>》,以及《<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是怎样编成的》、《<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及其丛书》等,在报刊上发表后,颇有影响。尤其出乎意料的是,上面提到的“上级领导”,就是当时市文化局副局长方行同志,这次在整理书信中,偶然发现方行同志1989年给我的一封信:“大作已拜读(指《<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及其丛书》一文),深感写得好,顺便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他在信中列举了有关苏区、边区,以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等出版的丛书等。他在信件最后说:“此均偶然所及恕难具体,如有不当,作为姑妄言之可耳。”见此信,十几年前的一幕幕情景又重现眼前,这位局长如此关心我,我倒真的要感谢他。在这里我要感谢恩师顾廷龙先生,在我几乎要倒下去时,是他这棵大树背后默默地支撑着我,他的循循诱导,使我抛弃一切杂念,专心致至,勤奋工作。可以说,是顾老这位恩师改变了我的命运。虽一路走下来很艰辛,但他始终一如既往地呵护着我,他是我一生的福星,永生难忘!

 

        2009年我又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该书与前一本《与文化名人同行》相比有较大篇幅增加,共收入郭沫若、茅盾、曹禺、姚雪垠、赵朴初、华君武、爱泼斯坦等50余位与上海结下的浓重文化情缘的文化名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道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逸事。

 

        香港著名作家曾敏之在序文中大为赞赏,他称我为“文史专家”,我受之有愧,我仅仅是一名图书馆工作者,做了自己份内的事而已。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从南到北走访文化老人,那时我一无头衔,又无名片,可老人们从不问我的职务,却都会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的?何时进上海图书馆的?我都坦诚相告,自己没有上过大学。1952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偶然机遇考进了上海图书馆。他们听了都笑道:“原来你是‘图书馆大学’的元老,你太幸福了。”而周而复更亲切地说:“我读书、写作利用图书馆,行路、考察参观图书馆,图书馆是一所没有教授的庞大得无所不包的高等学府,我们都是高等学府里的一名学生,你却一辈子在高等学府读书,真为你骄傲。”北京大学金克木教授说道:“三十年代我来北京求学,而所谓上学就是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那时的书库是可以随便翻阅的。入书库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矣!我很羡慕你一生就读于图书馆这座大学,这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座金矿啊!多少名人、学者,几乎都是以图书馆作为依托而取得成绩的。当然,我也不能例外。祝你事业有成。”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学术泰斗,只是小学毕业,他的一切一切都是他自学的,令我肃然起敬。从他们对图书馆难以割舍的情结,我深深感悟到自己一辈子不就是在这座“图书馆大学”读书么。我情不自禁地说:“那么,我就是‘图书馆大学,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过去怎么没有想到这是我的福分,也是我一生最值得欣慰的。

 

        去年是上海图书馆建馆60周年纪念,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我有很多感慨。当年的小丫头,如今已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了。确实在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间,它给我带来了无数智慧,无数良师,无数回忆。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施人慎勿念,受施慎毋忘。我从心底里感恩这座“图书馆大学”丰富了我的人生,留给我的知识财富,使我终身受益无穷。

 

        今年正逢我80虚岁,老来才真正知道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更加珍惜今天的时间。要用有限的时光,坚持把一些没有做完的事,继续做下去,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着我。几十年来我一直珍藏着百余件大家的信函,其中最多者有30余封,每当我一件件翻阅,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字里行间渗透着亲人般的温馨都历历在目,瞬间我的眼泪会流下来。这种印象很鲜明地储存在记忆中,永远也抹不去了。

 

        过去曾想出一本书信集,但最后决定将这批书信遴选一遍,每一个人选一二件,并叙述人和书信的友谊,书名为《翰墨缘——文坛琐忆》。我想这是第一本,以后还会继续写下去。故先人选18人,如今健在的有96岁高龄的曾敏之、百岁女作家罗洪。已作古的有雷洁琼、柯灵、王元化、施蛰存、赵家璧、吴祖光、王仰晨等。从这些书信切人,一一道出书信背后的点滴故事。

 

        有人说:“老人的财富是回忆。把过去的事如实道出来,这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我有同感,说实在,人老了还图什么呢?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把一切事物看清看淡,知足才会健康快乐。钱君匋先生赠我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精辟之句、涵义深刻,这对我们人生不就是最好的启示吗?

 

        在此,我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黄政一同志,如果没有他的热忱相助,本书也难以出版。感谢陈燮君老师在百忙之中,特为老友80岁作油画一幅题名为《大山的风骨》,并赠“寿比南山”墨宝一副。还有60年友谊的恩泽兄,如今他已87岁高寿,他是我们同行中的楷模,能文能武,擅长书法,特赠墨宝:“乐在书中”一幅贺寿。在此我也由衷地向他们致谢!

 

        最后,我还想说几句,这篇“序”文,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许人老了对往事常常耿耿于怀,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这大概是老人的通病吧!务请各位谅解。

 

                                                  2013年春于书缘斋

 

图书信息
 
书名:   翰墨缘
作者:   萧斌如
ISBN:   9787547607572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定价:   39.00元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版次:1
页码:135   字数:151000


内容简介 


    《翰墨缘:文坛琐忆》反映了记录了那端美好的瞬间,现在再回首,颇觉历史感,随着这些文化老人的渐渐逝去,这些宝贵资料显得珍贵。


图书目录 
 
戈宝权
朱雯与罗洪
贾植芳
柯灵
雷洁琼
钱君匀
曾敏之
施蛰存
王仰晨
王元化
吴祖光与新凤霞
萧乾
赵家璧
赵清阁
周而复
丁聪为我画肖像
关山月的“福痣”
怀念胡道静先生
附文:我的父亲萧文康
 

作者介绍 
        萧斌如,祖籍浙江宁波。1934年11月(农历十月初三)生于上海。


        退休前任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编有《刘大白研究资料》、《中国革命军事文艺作品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散文卷》;与他人合编的有《郭沫若著译书目》、《郭沫若研究资料》、《郭沫若译文集》、《柳亚子家书》,以及著有《与文化名人同行》、《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等。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