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师殿堂 >>苏渊雷 >> 百年风范 文彩千秋
详细内容

百年风范 文彩千秋

002.jpg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圆。1908年10月23日,苏渊雷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玉龙口村(现属苍南县钱库镇)。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研究独到,尤洞悉禅宗。主要著作有《名理新论》、《玄奘》、《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 苏先生毕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眼明手快,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余事书画,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一般人如能精通这些学问的一种就足以自豪了,而他却兼而有之,臻于自然浑成的化境。他一生著述等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刊著作三十余种,论文百数十篇。曾被人尊称为“平阳三苏”(即苏步青、苏渊雷、苏昧朔)。


 

苏渊雷001.jpg

 

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费之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号钵翁,又号遁园。生于平阳江南玉龙口村(今属苍南县)。4岁父亲去世,哥哥比他大一岁,兄弟二人唯孀母是依。5岁入私塾,后随外祖父徐笛秋,受其古典诗歌的熏陶。12岁毕业于金乡高等小学,第二年进入南雁荡会文书院进修古文。


1922年秋,考入浙江省第十师范学校(后并入十中为师范部),教师中有作家朱自清、词学家夏承焘。他和同学朱维之、全贯真、蔡雄等组织宏文社、血波社,从事文学创作。后与蔡雄合刻所作诗文为《中谷集》。1924年,校长金嵘轩邀请自苏联回国的校友谢文锦来校演讲,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学生深受影响。苏渊雷与蔡雄从此投身于革命运动,他被选为温州学生联合会。


1926年4月加入共青团。这一年夏天,他代表浙江省学生联合会到广州出席全国第八届学代会。会议结束后,参加张太雷主持的党团活动。秋天,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活动。“四·一二”政变后的第三天,驻温省防军奉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密令,突然将他和戴树棠、陈仲雷三人逮捕。


5月3日由温州押解杭州陆军监狱,旋被杭州特种刑庭判处19年徒刑。在他被押离温时,蔡雄曾化装至码送行。不久亦被捕,壮烈牺牲。在狱中,与进步狱友一起坚持斗争,并进行学习。他涉猎佛典、《圣经》、《易藏丛书》、手点《相台本五经古注》和《章氏丛书》,沟通老庄、黑格尔和达尔文学说,写成第一本学术著作《易学会通》。


1933年6月,旅杭温州同乡会长,水利专家林同庄设法保他出狱,重获自由。他回家探母,《归家口占》一诗云:“七年隔世九生死,万里归来一病囚。母曰吾儿无恙否?一声弹指泪先流。”随后又匆匆离家,受聘为上海世界书局编辑。这时,他已失去党组织的联系。不久,与先后出狱的同志会合,参加党的外围活动。

 


 

1934年秋,他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在南京,同千家驹、孙晓村、赖亚力等一起参加救国会、求知合作社(社长谢无量)、新兴社会科学座谈会活动。其间,发表《文化综合论》、《宇宙疑迷发展史》等论著。出版《孔学三种》、《冰雪文携》、《诗词精选》。1935年秋,到苏州纂大型工具书《词林》,并为李石岑、张粟原主编的《哲学词典》撰写古典哲学部分的条目10万余字。1936年到南京任正中书局编辑。南京撤退前夕,接编沈钧儒为社长的《抗日周报》,直至最后一期。旋赴重庆,在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分授哲学课。1943年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文化区创办钵水斋书肆,后移上清寺,进行文物交流、图书出版,举办学术讲座,结纳中外名流。来往于钵水斋的有沈钧儒、郭沫若、章士钊、许寿裳、钱穆、顾颉刚、宗白华和当时任中英文化情报社主任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等名人。他自己刊行《钵水斋丛书》,内有《天人四论》、《名理新论》、《经世文综》等,其中《名理新论》,太虚评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同时在其他书店出版《宋平子评传》、《玄奘新传》等,并发表《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论我国学术发展的新途径》等论文。


抗战胜利后,一度兼任《中国时报》主笔,写了《论简政》、《为参政会诸公进一解》等政论文,呼吁民主,反对内战,为当局所嫉忌,不久辞去。后在黄炎培创办的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兼任总务长。这段时间,他为《新民报》撰写专栏:苏子语业》、《苏子响言》;刊印《钵水文约》、《学思文粹》,又集个人诗作为《鞭影集》。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他奋激喜悦,应老战友骆耕漠、徐雪寒之邀,在上海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工作。后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历史教授,兼民盟上海市委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工作之余,主编《国民经济实用词典》,出版《白居易传论》、《李杜诗选》、《元白诗选》、并在《学术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史论述。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放到哈尔滨师范学院,被剥夺讲学权利。而他相信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评价:“吾生已惯三波折,放眼乾坤日月长。”更加专心于学术研究和写作。不料又遇“文革”,复遭冤屈,下放到五常县劳动。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

 


白首母子再相聚,乡亲故旧热情相招,使他学术研究得以始终不辍,写成《读史举要》、《风雅新论》、《孔学四论》、《佛学通讲》以及《论诗绝句》70余首。1979年苏渊雷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已72岁。他老当益壮,以非凡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研究生,还兼任唐代文学会、韵文学会、佛协会、孔子基金会等众多社会团体的理事、顾问等职。且风尘仆仆往来于成都、西安、哈尔滨、广州、福州等地,参加学术讨论会。


1986年、1989年先后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其间,他点校了禅宗语录《五灯会元》,出版了《读史举要》、《论诗绝句》、《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4年被选为上海市有特色的艺术老人。当他正以“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从事《中国禅学史》、《王渔洋选集》的撰述时,不幸于1995年10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享年88岁。苏渊雷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读史举要》,以我国史学名著为中心,采取连类并举,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开宗明义、史科学、史党史、思想史、文化史五个方面,对史学作全面的综合论述。在《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略讲》中,从六艺新诂、儒学评判,诸子要义、玄学清淡、佛学抉择五个方面阐述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


晚年,他将一生研究文史归纳为五点:一日论世知人,临文敬恕;二日连类并举,比较研究;三日博词强记,积累知识;四日寻章摘句,增助文采;五日探赜索隐,摸索规律。他一生写了2000余首诗词,分别见于《玄黄集》、《听鹃集》、《鞭影集》和《剪淞集》等,深受张宗祥、汪东、钱钟书等名家推崇。关于古典诗词研究,主要有《风雅新论》和《论诗绝句》。钱钟书在给他的信中说:“心平识卓,笔妙韵高。昔翁覃溪病渔洋拟贵遗山之作,论人多而谈艺少。公此编正面立论,而旁敲添致,洵可与元裕之争出乎矣”。苏渊雷亦精于书画。自己“余事书画,寄其逸兴。”作品曾在上海、西安、日本大阪等地展出。人来求书,不论识否,皆得所餍而去。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