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殿堂
  • 《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作品名称《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品别名《秋词·声声慢》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作品原文: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在汴京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描写初春之景和作者的闲适生活,以惜春为抒情线索,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注的女主人公形象。上片写春晨,借景抒情;下片写春夜,直抒胸臆。全词写景如画,意境淡远,将热烈真挚的情感抒发得直率深切,表现出易安词追求自然、不假雕饰的一贯风格。作品原文: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⑵,红梅些子破⑶,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⑷,留晓梦⑸,惊破一瓯春⑹。花影压重门⑺,疏帘铺淡月⑻,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⑼,归来也,著意过今春⑽。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小重

  • 忆秦娥·临高阁

    《忆秦娥·临高阁》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关于此词的作年和主旨,学界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通观全篇,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作品原文忆秦娥⑴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⑵。烟光薄,栖鸦归后⑶,暮天闻角⑷。断香残酒情怀恶⑸,西风催衬梧桐落⑹。梧桐落,又还秋色⑺,又还寂

  • 多丽·咏白菊

    《多丽·咏白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咏白菊,先渲染了赏菊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后从自身爱菊收束,以旷达之语道出作者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全词委婉雅致,含意深远,通篇用典,不着一个“菊”字,而以白菊隐喻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在咏物词中卓尔不群、创意出奇的艺术追求。作品原文多丽⑴·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⑵、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⑶。也不似、贵妃醉脸⑷,也不似、孙寿愁眉⑸。韩令偷香⑹,徐娘傅粉⑺

  • 古风人物于精微处显潇散

    张大千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早年人物画线条妩媚纤柔,敷色清雅秀逸,但自他远赴敦煌后,画风为之一变。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这批1948年以前的画作,也多为师古阶段作品。尽管没有后期的成熟,但传统功力之深厚,还是让人赞叹。你看那一手纯正的题跋书法,当代画坛几人可为?画从书出,始可信耶!而张大千早年造石涛的假,常让一些大收藏家走眼心甘情愿出银子购为己有。可以想见,早年的张大千入古之深。

  • 毕加索与张大千古堡会晤

    1956年7月28日毕加索与张大千夫妇合影 毕加索的一生极富传奇和浪漫色彩,且不论其艺术上天马行空、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单就个人生活而言,也是个性上我行我素、举止上怪诞不经,让人难以靠近。  从1946年以后,毕加索长期定居在法国南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亚”别墅,这个别墅区依傍着地中海,是当地豪富聚居的地带。毕加索的这个别墅原是一位公爵的城堡,占地庞大,面积约百亩,毕加索斥资百万美金购得后又花了一大笔昂贵的费用进行装修,使别墅既有古代宫殿式的繁复豪华之精致,又具有所有的现代化设施。这幢别墅和毕加索本人都

  • 南怀瑾老师:佛教、佛学、佛法三方面

    我常常告诉人,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不要去碰,第一是佛学,第二是《易经》--中国文化的根根。如果有人碰这两种学问,钻进去一辈子不容易爬出来,所以最好大家不要去研究。不过,这两样学问有两种人可以研究,一种是有第一流超人的智慧、能力的,其次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一张白纸,那也可以研究。至于中间的一般人,最好不要去摸;万一要研究的话,最好学一半,不要钻到底。如果这两门学问,任何一门钻到了底了,你就变一个废人了。我呢,还是半个废人。所以要了解佛教、了解佛学、了解佛法,这三方面太难了。第一是“佛教”,那是属于宗教

  • 水清则无鱼,人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这个味道尝过没有?没有尝过,到时候就

  • 八卦与爱因斯坦——苏渊雷的学术传奇

    如果谈到《易经》,一般人们首先会想到“八卦”。作为《易经》精义的图像表达方式,“八卦”的确古老而神秘,鲜明而生动,而容易让人记住它。诚如“八卦”还广泛存在于衍化之后而来的现代俗语之中一样,又被定义为东拉西扯的小道消息、提前曝光的内幕新闻,“八卦”一词始终还蕴含有探索未知世界之意。但能把“八卦”与爱因斯坦扯上关系的,多少还是有点匪夷所思,让人莫明奇妙的。其实,用爱因斯坦相对论解释“八卦”,是严肃的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古代思想的综合研究课题。这还真不是随便说说,嘻笑怒骂、交头接耳的现代“八卦”。民国时

  • 百年风范 文彩千秋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圆。1908年10月23日,苏渊雷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玉龙口村(现属苍南县钱库镇)。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研究独到,尤洞悉禅宗。主要著作有《名理新论》、《玄奘》、《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 苏先生毕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眼明手快,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余事书画,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一般人如能精通这些学问的一种就足以自豪了,而他却兼而有之,臻于自然浑成的化境。他一生著述等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刊著作三十余种,论文百数十

  • 苏渊雷与江南梦园

      1995年秋,在江南梦园一期工程开工不久,我应约为一座即将完工的“苏心亭”撰写了一副楹联:青山响流泉二桥通书院,宝刹传梵音三岛胜蓬莱。后来有人看了问书院在哪里?这说起来却和苏渊雷先生有一段情缘:  苏先生于1971年自新安玉龙口移居钱库镇东西街租住一位教师家。当时与他接近的人,白天都有工作,只能晚上或星期天常与苏先生一起品茶、饮酒,或听他的教诲,或欣赏他的诗画。苏先生不可一日无酒,也不可一日无诗,他平时与朋友交往都是彼此唱和,以诗酒为乐,但十分遗憾的是,我们这班人中没有一个能诗,这对苏先生客居钱库,不

  • 丹青翰墨诗传神——海上文化名人苏渊雷纪念展

    新春伊始,经过改版的上海笔墨博物馆以崭新容貌重新与公众见面。同时新年的第一场专题展:《丹青翰墨诗传神——海上文化名人苏渊雷纪念展》也于2月6日至3月6日举办,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上海笔墨博物馆联合主办,海上书画名家后裔联谊会协办。  作为改版后展出的首位文化名人,苏渊雷(1908—1995)是位国学大师,海上著名文化学者、书画名家。与清朝末科秀才苏局仙、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一起被人们称作“沪上文化界三苏”。学林盛赞其“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誉为“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四学皆通;诗、书、画

  • 百岁末科秀才苏局仙

    百岁末科秀才苏局仙福建 赖晨苏局仙(1882.1.1-1991.12.30),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人,字裕国,苏东坡第二十八世孙,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统治、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5个历史时期。苏局仙是清代末科(1906)秀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从青年时期就在村里当教师,一直执教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传道、授业、解惑长达46年,除了日军占领时期回乡念佛外,终身未离教鞭,桃李满天下。他擅长写诗和书法,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局仙老人逝世后,根据老人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第二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室。经解剖后发现,老人死于小叶性肺

  • 仙翁联语永流芳——赏读《苏局仙联语选》

    2006年苏永祁先生编辑出版了《苏局仙墨迹选》,去年又推出由他编选的《苏局仙联语选》,真是可喜可贺!被称为“上海第一老人”的苏局仙老寿星,不仅为百十岁人瑞,而且生前身心俱健,活出了质量和品位,可谓沪上的长寿文化仙翁。 苏局仙为上海最长寿的诗人、书法家、上海文史馆官员,一生临池赋诗不辍,出版有《水石居诗钞》、《东湖山庄诗稿》、《东湖山庄百九诗集》。1979年98岁高龄时以行楷《兰亭序》全文,获“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一等奖。此外,他还勤撰联语,数量甚巨,“文革”前已辑十六册四千余副,惜乎被造反派付之一炬。老人

  • 莫道画坛无古韵 而今又见冷元人

    一本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轰动京城的山水册页上,有近百位名人的诗文题跋。题跋者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其中有齐白石、叶恭绰、启功、陈少梅、谢无量、马一浮、蒋兆和、赵朴初、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吴湖帆、沈尹默、王雪涛、商衍鎏、陈半丁等,满伦大府,群贤毕至,实属艺界之罕见。这本册页的作者就是少负奇才,风骨高崛,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巴蜀才子”江友樵。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名动京华”的册页却尘封了近50年,直到2003年江友樵先生驾鹤西去,它才又得以重见天日。  观此册页,笔墨苍秀,气韵浑成,

  • 江友樵山水精品册简介

    江友樵(1926-2003) 亦名江朝礼,笔名江渔,号瞎画师、枝楼阁、夕阳楼主人、潜修山馆。毕业于四川大学,后调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所,1954年返渝。文革期间,深受迫害。1978年被聘为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江友樵才华早露,书画天资极高,其作品奇?绺吖拧⒘樾阈凵睿猿煞绺瘛I畹闷氚资⒙硪桓 ⑿晃蘖康壬褪丁I倌晔奔床渭尤厣缡榛芯炕岬纫帐跬盘寤疃笆榛埂G嗄晔贝群笤谥厍臁⒊啥肌⒗ッ鞯鹊鼐侔旄鋈耸榛梗小俺缜迳敝M砟瓴∧浚鞴ナ

  • 抗简冷逸 高自孤倔

    抗简冷逸高自孤倔——记书画家江友樵先生江友樵先生已经去世五年了。每每念及先生,一个孤寒落寞、凄寥冷峻老人的身影便浮现在眼前。先生一生孤寂高倔,诗、书、画一如其人,握芝怀瑜,芬香犹烈,虽蹇困落拓而历劫不靡。其身世命运却让知者每每为之扼腕。先生出生于1926年,父亲江鹤笙乃民国时期蜀中收藏大家,与郭沫若、赵香宋等名宿交契甚深。先生的艺术天资当世罕有,弱冠即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誉满西南。谢无量有诗赞云:“何国何山不可居,风林石屋敞清虚。烟岚万种谁能写,采笔江郎二十余。”白石老人有诗赞曰: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